针灸楼文化墙诗文选登

时间:2013-01-17 00:00:00 点击:

针灸楼文化墙诗文选登之一

     我院针灸理疗科共三层楼,自开科起,即着手中医药文化的建设与宣传,三楼各处均张贴有相关的诗文、对联等,分为典故小廊、科室对联、名医诗选、针灸逸事、经典名言、针灸歌赋等,近两月将进一步完善,使之不仅成为具有中医针灸特色的诊治大楼,也是新晃的一座文化风景楼。院报亦将陆续选登,先后顺序就不复讲究了。

 

不为良相,愿为良医

 

 针灸科主任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冯向阳  

 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  

 

宋代名相范仲淹,也就是写《岳阳楼记》的范仲淹,他年少贫贱的时候,曾经到供奉神灵的祠堂乞求祷告,他问:“将来我能当上治理国家的宰相吗?”代表神灵的人说:“不能。”他又祷告说:“如果不能当一名好宰相,那我想当一名好医生!”没想到神灵还是不同意。小仲淹不禁叹息:“不能做点有利于国家苍生的事儿,可不是咱男子汉大丈夫平生之志!”

这段故事出自南宋吴曾的《能改斋漫录》,原文读来更感激扬,不妨再录如下:

范文正公微时,尝诣灵祠求祷,曰:“他时得位相乎?”不许。复祷之曰:“不然,愿为良医。”亦不许。既而叹曰:“夫不能利泽生民,非大丈夫平生之志。”

他对这个志向的解释是“果能为良医也,上以疗君亲之疾,下以救贫民之厄,中以保身长年。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,舍夫良医,则未之有也。”这个志向我们的小仲淹后来没能实现,因为当参知政事了。但他仍很关心国家的医药事业,还曾向朝廷建议在首都办医药、针灸讲习班。

看来,范仲淹能成为一代名相,并写出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名句,不是没有来由的。他的《岳阳楼记》就挂在我的家乡岳阳楼上,是我很钦佩的一位先贤。9年前,我曾写诗给一位叫“听月”的网友:“独在夜郎抱膝吟,茫茫时忆洞庭深。为余多听洞庭月,中有千秋故相心。”可惜这位网友后来因交通事故去世了。

 

 

针灸楼文化墙诗文选登之二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齐桓公讳疾忌医

 

   “讳疾忌医”是一个成语。讳:指有顾虑而不说出,忌:害怕。此成语比喻掩饰过失、错误,不愿接受批评、帮助。其实,单就其本义来说,也对我们有警示作用。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当属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了(《韩非子》一书作“蔡桓公”)。

     有一天,齐桓公会见名医扁鹊,大约并非看病。扁鹊看到齐桓公的面色,察觉桓公患病,就说:“君王您有病在皮肤肌肉之间,如果不及时治疗,恐怕病邪会深入。”齐桓公说:“我没有病。”扁鹊走后,齐桓公还对周围的人感叹:“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!”

     过了5天,扁鹊再见到齐桓公时,告诉他病已经进入血脉了。齐桓公仍然说“我没有病。”扁鹊走后,桓公很不高兴。

     又过了5天,扁鹊告诉齐桓公他的病已进入肠胃之间了,得赶紧治,桓公这回干脆不理睬扁鹊了。

     又过了5天,扁鹊远远望见齐桓公转身就跑。桓公找人问他,原来是病已深入骨髓,没法治了。

     再过了5天,齐桓公全身疼痛,派人找扁鹊,没想到我们的扁鹊早就逃到秦国去了。桓公于是死了。

    这个故事说明,疾病须早防早治,不能讳疾忌医,可惜至今仍有很多病友不明白这个道理,不过,现在有先见之明的扁鹊好象也不容易找,幸好CT之类还比较普及。(冯向阳  供稿)

 

 

针灸楼文化墙诗文选登之三

       中医典故——病入膏肓

      这也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典故。相传,晋国的君主晋景公生病,先请来装神弄鬼的巫医替他治疗,病情反而有增无减。于是,他派人到秦国求医。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去给他治病。医缓的高明医术全国无人不知。 当医缓还在去晋国的路上时,晋景公做了个恶梦,梦见自己的疾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子(《左传》原文称“公梦疾为二竖子”,竖子,也就是小孩子。),其中一个说:“医缓是医术高明的医生,可不比前次那个巫医,他恐怕要抓住我们,该往哪里躲呢?”另一个回答说:“到心的下面、膈的上面,叫‘膏肓’的那个地方去吧,这个位置又深又隐蔽,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?”医缓到了晋国,绐晋景公详细诊察后为难地说:“您这病没法治了。病在膏肓,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,何况药物也不能到达那里去发挥药效。”  晋景公听到医缓的诊断与自己的梦完全一样,叹为“良医”,赠以丰厚礼物送医缓回秦国去了。后来,人们常把所患疾病称为“二竖”,把病情严重,不可救药称为“病入膏肓”。如《抱朴子》“破积聚于腑脏,追二竖于膏肓。”当然,“病入膏肓”也可喻指事态严重,难以挽救。愿天下的病人都及早得到医治!  (冯向阳  供稿)

 

 

相关文章